2025年3月16日,云南大学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范哗博士应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李重照副院长邀请,在MPA“知·行”系列讲座(第005期)上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重构复杂社会现象与问题分析的智能方法与探索》的学术报告,此次讲座由余丽娟老师主持,近百名研究生现场参与交流。
范哗博士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演进历程,并深入解析了计量社会科学方法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复杂性社会问题的优势与局限。报告内容探讨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社会网络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在复杂社会现象建模、政策评估和跨学科问题解决中发挥变革性作用,分析了借助人工智能研究方法推动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向智能化研究范式转型的可能性与趋势。

此前,范哗博士曾于2025年3月4日在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MPA实践论坛”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200余名师生详细阐释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政策评估与公共政策与管理问题解析中的实际应用,其报告在政府管理学院MPA中心罗红霞副主任的主持下获得广泛认可,反响热烈。该报告主题,最早在2024年10月29日,范哗博士受王颖副教授邀请,在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蓝社科学术沙龙”中,就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与师生们展开了深入研讨,并由此开启了对这一问题的早期关注和初步探索。

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来自范哗博士在云南大学开设的研究生全校公共选修课《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人工智能方法与实践》(2024GRS003),是该课程建设成果的一部分。该课程自2025年春季学期开设,由范哗博士与教育学院祁志卫副教授共同承担讲授,该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利用Python、R语言等工具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现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的应用,从而为云南大学培养复合型跨学科研究人才。
这三场学术报告作为云南大学全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人工智能方法与实践》立项项目的重要课程建设成果,在短时期内分别在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分享课程教学与建设的初期内容,反应了多所高校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广泛关注与兴趣,并由此推动了省内多所高校之间广泛、良好的学术交流,初步围绕该门课程建设搭建了一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跨校学术交流平台,获得了师生的良好反馈。
范哗博士现为云南大学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公派访问学者,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数据科学(Educational Data Science)分析,致力于应用数据科学(DS)、计算社会科学、人工智能等研究技术,探讨教育、历史、政治及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内广泛相互交叉与复杂的现象与问题,并积极探索与倡导教育数据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与应用。
图片提供:范哗
撰稿:范哗